透過多次重複表達,訊息傳遞過程中即使出現錯誤,仍能識別原始訊息
圖中每個圈圈都是 physical qubit,黃色圈圈是負責計算與儲存的 data qubit,藍色圈圈是負責檢查 data qubit 有沒有錯誤的 measure qubit,根據檢查哪類錯誤又可以細分成淺藍的 Z 型與深藍的 X 型
這張圖說明第二步驟怎麼運作,黑色圈圈是 stabilizer,abcd 代表 data qubit,圖(b)是 Z stabilizer,圖(c)是 X stabilizer
Picture come from doi::10.21468/SciPostPhysLectNotes.49
圖中這種 stabilizer 分別稱作 ZZZZ 與 XXXX stabilizer,stabilizer 的種類很多,這邊僅拿最簡單的例子輔助說明,這次 Google 所使用的是 XZZX stabilizer接著 1. 紀錄測量結果 2. 分析測量結果,推斷哪些 data qubit 出錯,以及是哪種類型的錯誤 3. 對錯誤的 data qubit 作修正 以上三個步驟叫做解碼(等等回再提到),一個 cycle 加上解碼就是 surface code 的一個循環。
這邊只是方便說明,將之視為一個循環,常常解碼動作跟不上 cycle,後面會再詳細提到以下圖為例,測量 stabilizer 後,有兩個 Z stabilizer 報錯(圖中淺紅色框框),透過這兩個訊號我們得知紅色 data qubit 有 Z 型錯誤,我們就對該 data qubit 做 Z gate 以修正它。過程中我們都不用測量 data qubit 就能知道哪些 data qubit 出錯,錯在哪。
根據 stabilizer 的測量結果知道哪個 data qubit 出錯
這邊只是做簡單舉例,實際上更複雜,不一定非得全部都是 0 才能代表 logical 的 0,也不一定是每次有錯就會修正,詳細可以看延伸閱讀的第二點## 實驗成果 現在我們來看這次 Google 的成果。這次成果第一個亮點就是 Google 製作出的(physical) qubit 錯誤率已經低到可以使用 surface code 的門檻。不會會導致 qubit 出錯的因素有很多,很難用單一個值表示 qubit 多會出錯,下圖是這 qubit 每一種錯誤的出錯機會,整體出錯率為 8.7%。
physical qubit 的各項錯誤累積分佈。紅線是單 qubit gate,黑線是 CZ gate,黃色就是閒置時的出錯,青色是讀取錯誤,藍色(Meas.)是整體平均。
Logical qubit 出錯機率
d 每增加 2,錯誤率就降低一半,右上方匡中,d=7 之後的數據是用模擬的
每種解碼器下的錯誤率,RT 是實時解碼,Ens 與 NN 都是離線解碼器,Ens 是 ensembled matching synthesis,NN 是神經網路
RT 解碼器隨著 cycle 數所需的耗時
此文章僅作初步導讀,有更多內容在本文中沒有詳細提到,歡迎參看原論文## 延伸閱讀 - [Google 預刊論文](https://arxiv.org/abs/2408.13687) - [Surface coe 詳細解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ZkxX-Qank) - [Google 2023 年糾錯成果部落格文章](https://research.google/blog/suppressing-quantum-errors-by-scaling-a-surface-code-logical-qubit/) - [專家解釋這次研究成果](https://openaccess.uoc.edu/bitstream/10609/151207/1/Explaining%20the%20Paper%20%20Quantum%20Error%20Correction%20Below%20the%20Surface%20Code%20Threshold.pdfhttps://openaccess.uoc.edu/bitstream/10609/151207/1/Explaining%20the%20Paper%20%20Quantum%20Error%20Correction%20Below%20the%20Surface%20Code%20Threshold.pdf)
林昱誠
LinkedIn
林昱誠是 EntangleTech 技術長,同時也是一名藥師,研究所期間致力於藥物化學研究。2023 年 IBM 評選為臺灣第七個 Qiskit advocate,也是臺灣唯一一個非理工出身的 Qiskit advocate,致力於推廣量子計算應用於藥學與醫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