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新聞
產業新聞

國際知名量子計算學者介紹

國際知名量子計算學者介紹

量子計算是一門結合物理學、數學、及計算科學的跨學科領域,其發展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要貢獻。本文將介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學者,他們不僅推動了量子計算技術的前進,也激發了全球對於量子科學的廣泛興趣。以下人名以字首排名而非貢獻程度:

Alain Aspect

法國物理學家,因為他對於量子糾纏的驗證:實驗驗證貝爾不等式,而獲得 2022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目前專注於中性原子雷射冷卻研究。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 Wiki

Alexei Kitaev

俄裔美國物理學家,曾任職於 Microsoft,現為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做過很多東西,最著名的是提出 Quantum phase estimation(QPE)演算法,以及提出如何用 anyons 做拓撲量子計算(Kitaev 模型)。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 IQM

David Deutsch

牛津大學物理教授,在量子計算發展的初期,提出 Deutsch 演算法,之後他的學生 Jozsa 將概念延伸,提出 DJ 演算法,是量子計算早期的重要突破之一。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 Wiki

David P. DiVincenzo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以前先在 IBM 做 NMR 量子電腦,1996 年提出量子電腦必須滿足的五個條件,稱作 DiVincenzo criteria,影響後世可深。後來提出如何用電子自旋做計算,也就是量子點量子電腦。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 QuTech

Ignacio Cirac

西班牙物理學家,與 Peter Zoller 一起提出如何在離子阱量子電腦上做 CNOT gate:Cirac-Zoller gate ,對量子計算硬體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 Wiki

Isaac Chuang

馬省理工學院教授,是量子計算聖經級教科書的作者之一。Chuang 是 NMR 量子電腦的先驅,後來轉往向研究離子阱量子電腦。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 MIT

John Martinis

加州大學 Barbara 分校的物理教授,2014 年被 Google Quantum AI 團隊挖走,量子電腦第一次在媒體上爆紅的那篇發表「Google 展示量子霸權」就是他的傑作。他現在在 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 中任職。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 ACM

John Preskill

研究所期間做粒子物理研究,之後轉做量子計算。第一個提出「量子霸權」和「NISQ」概念與名詞,因而在學界聲名大噪。除此之外,他也專攻量子糾錯與量子加密。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他的個人網頁

Lov Grover

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研究員,因提出Grover演算法而聞名,這是一種能夠顯著加速非結構化數據搜索問題的量子算法。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 Alchetron

Peter Shor

現為馬省理工學院應用數學系教授,1994 年提出如何在量子電腦上做質因數分解的演算法 Shor algorithm,將對現今加密方法造成威脅。他的研究發表讓量子計算從冷門學科變成連政府都關注並投入鉅額投資的學科。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 Wiki

Peter Zoller

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1995 年與 Cirac 提出如何用雷射與離子做量子計算,對量子電腦硬體的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

圖片內容

圖片來自 Wiki

Richard Feynamm

做量子計算的都知道他在 1981 年提出量子電腦的概念,雖然他不是第一個提出的,但影響後世發展。

這些學者的工作不僅推進了科學的邊界,也為未來的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量子計算領域的發展仍在進行中,許多新的貢獻者和創新思想正逐步浮現,期待未來有更多突破和發現。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中提及的學者僅是眾多對量子計算有重大貢獻人物中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其他傑出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這一領域內作出了顯著貢獻,未能在此一一列舉。我們期待著未來,也許有一天,你的名字也將出現在這樣的科技與科學創新名單中。

林昱誠
林昱誠
LinkedIn
林昱誠是 EntangleTech 技術長,同時也是一名藥師,研究所期間致力於藥物化學研究。2023 年 IBM 評選為臺灣第七個 Qiskit advocate,也是臺灣唯一一個非理工出身的 Qiskit advocate,致力於推廣量子計算應用於藥學與醫學領域。